新闻详情
高频交易真相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7-06-25 15:34   

当股市交易以“光速”进行时,盈亏的各种不确定性会纷至沓来。

印度股市上周五“闪电崩盘”之后,诞生数年却依然神秘的“高频交易”再次浮现。

实际上,此前全球股市因“技术故障”造成的数起“闪电波动”,都有人将矛头指向高频交易(HFT,High-Frequency Trading)。

“正如其定义所说,速度是最重要的角色。”美国高频交易专家、《交易快手:透视正在改变投资世界的新兴高频交易》作者埃德加·佩雷斯(Edgar Perez)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如此形容高频交易。佩雷斯指的速度,是在毫秒(为1/1000秒)或微秒范围内进行交易。

为尽量减少交易系统延迟,高频交易员希望直接连上交易所的主机来运行程序。“作为交易员,你会不希望计算机被放置在一个远离交易所的地方,因此,需要租用交易所的空间。” 佩雷斯说。

“技术黑天鹅”?

印度大盘NIFTY指数在8秒内暴跌近16%,导致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被迫暂停交易15分钟,直至错误订单被取消;而就在此事件发生两天前,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因为“技术故障”取消了卡夫食品的错误交易,此前卡夫股价在1分钟内被推高29%。

今年更早些时候,美国大型做市商骑士资本(Knight Capital Group,又译奈特资本集团)8月发生交易系统故障,亏损放大至4.4亿美元;纳斯达克交易所在Facebook 5月IPO上市首日发生技术故障,直接影响后者股价走势;美国第三大股票交易运营商BATS因电脑系统出错导致交易异常,不仅迫使苹果股价异动触发“熔断机制”,其自身取消IPO;此外,东京证交所在今年发生两次因技术故障被迫暂停交易,其中2月那次严重故障持续了近3个半小时;西班牙证券交易所出于同样原因暂停交易近4个小时。2010年5月美股的暴跌千点更是让投资者至今心有余悸。

这一系列“技术故障”导致的交易中断及巨额损失,都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高频交易会成为“技术黑天鹅”吗?

决战毫秒之间的光速交易

前不久,沪上某私募基金经理陈智(化名)招了三名数学系在读研究生做兼职助理。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陈智数据采集、分析建模和编写期货交易程序。

“海归派”基金经理陈智对“高频交易”自然并不陌生。近年国内金融市场整体波动加大,拥有海外投资经验且精通数据分析统计的陈智认为,对国内具有经验的成熟投资者来说,合理的高频交易是对冲套利的一种有效交易工具。

实际上,近年随着国内金融投资产品的日益丰富,尤其是期指、商品和债市交易的火爆,全球高频交易商也已经盯上亚洲新兴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频繁的“量化投资”、“高频交易”等专业培训,已经在国内投资业界掀起一股浪潮。

在美国市场,伴随对冲基金规模日益增长,量化投资中占比相当大的“高频交易”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顾名思义,“高频交易”是借助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复杂的程序运算,主导金融类产品在百分或千分之一秒之内自动完成大量买单和卖单,以及取消指令,从极小的股价波动区间中获得利润。

有时,为了争夺毫秒(毫秒为1/1000秒)之机,经纪公司甚至将服务器托管在交易所附近,只是为了缩短光纤的传送距离。

美国量化投资基金经理艾琳·奥尔德里奇(Irene Aldridge)曾把“高频交易”描述为“以光速交易,决战于毫秒之间”。她管理的ABLE ALPHA即是一家专业高频系统交易策略的投资公司。

依赖闪电高频的程序化交易,的确曾在金融市场最低迷的2008年创下辉煌成绩。

公开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运用传统低频交易的投资者有70%发生亏损,有些基金机构甚至挣扎在生死线上,而高频交易基金经理几乎都在当年实现了盈利,其中最被市场津津乐道的就是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他成功落袋25亿美元收益。

奈特资本集团模型自动交易部门董事总经理明可炜,从事高频交易多年。他同样认为,高频交易的利润和市场表现没有关系。“牛市,高频交易并不是非常赚钱,其表现不如买入一直持有的交易策略。只有市场比较混乱时,高频交易能在别人不知道发生什么的时候找到赚钱的方式。”他对本报记者分析称。

“人—机”争议

高频交易从某种程度上能够给市场带来流动性和波动。但事实却展示出硬币的另一面——继市场充斥高达七成承载巨量订单的“高频交易”之后,全球多家交易所因为“技术故障”而“躺枪”。越来越多的“黑天鹅”事件在敲响警钟。

美国财经网站评论员贝利·瑞德(Barry Randall)最近撰文质疑:“股票市场到底是因为投资人而存在,还是为了那台被托管在新泽西州霍博肯市的服务器存在?”

“程序化高频交易可以把交易效率最大化,克服人性弱点,把握市场中极小的精细机会,便于控制和管理交易中的风险和成本。”在陈智看来,接受高频交易的前提是“你必须相信数据程序模型和计算机指令速度能胜过头脑判断和手指鼠标挂单,可以带来收益最大化”。

明可炜也为“高频交易”正名称:“高频交易很多时候成为被指责的替罪羊。其实高频交易的量虽然很大,但一直很稳定,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从传统的“人-人”做市商交易,发展到现今主流的“人-机”电子系统交易,再到计算机主导的“机-机”高频程序交易,金融市场的确因为交易方式和手段的发展愈加复杂多元。

显然,技术故障给上市公司、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和损失,最后还是需要人来承担。例如,纳斯达克交易所将不得不为Facebook事件支付至少6200万美元的赔偿;骑士资本也因巨亏险些濒临破产;更多传统型投资人可能在数秒内的巨幅震荡中爆仓。

批评人士认为,高频交易的大量存在,不仅会加剧市场的不透明,触犯金融交易市场的“公正道德底线”,使传统投资人处于不公平的劣势,技术层面上存在的系统崩溃风险,更导致金融市场不得不面临除了自然灾害、经济危机之外另一种发生概率极高的“技术型黑天鹅事件”。

事实上,包括美国、德国等多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机构早就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和巨大风险,纷纷采取对“高频交易”的调查和监管。2009年美国证交会(SEC)全面禁止了高频交易大类中的“闪电指令交易”(Flash order)。近年来针对极具争议性的“联置”(Co-location)交易形式也从未停止过调查和监管。这是通过将交易系统设置在某个交易所的数据中心,以缩短交易指令向交易商传递的执行滞纳,这已经是美国及欧洲大型股票、衍生交易所的普遍做法。我国证监会也出台措施限制高频交易涉足期货交易。

近期,美国国会继续对高频交易展开持续调查,也有德国媒体披露,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下的内阁也同意批准法案草案,将对多起证券交易所异常波动负责的计算机高频交易进行更严格的监管。此外,交易所为了和做市商争夺“高频交易”客户,急于启用新研发交易系统以提升交易速度,也被视作推动“高频交易”的诱因之一,关于交易所应设立更严格的短暂停牌机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诚如奥尔德里奇所言,恶意的高频交易在一个监管有效并良好的交易所机制中是几乎无法进行的。